涼亭,諸位不會陌生,江邊有,公園里也有。如果去鄉間農村,田畈中央有,山嶺上也有。涼亭除供行人歇腳外,在過去,還有一個用場,就是在此話別遠行的親友。當年,祝英臺送梁山伯,一送再送十八里,終在長亭分別。
話有些扯遠了,還是回過頭來吧。
早先,在諸暨、義烏、浦江三縣交界處,是一片開闊地,當中有一株大樟樹,三條大路在此匯合。大樟樹高達二十幾丈,需四五人合抱,枝葉遮蓋著二三畝方圓。春天,喜鵲在枝頭歡叫,一聲聲,呼喚著遠方的伙伴;杜鵑繞樹勁飛,一聲聲,催促農人耕種布谷。秋天,成熟的樟樹籽嗶剝落下,鋪滿地面,行走其間,隨著喀喀的脆響,散發出一陣陣的清香。
這一年的五月,老天下了三天三夜的暴雨,三叉路口一片汪洋,樹下泥土浸泡得像稀麥糊。接著,又刮了兩天兩夜的大風,嘩啦啦,大樟樹被吹倒了,倒在了諸暨的地界上。
二
樟樹活著站著的時候,誰也不去注意它的歸屬,如今橫翻在地,人們的眼睛亮起來了。
是啊,樟樹木質細密,花紋精美,而且不易開裂,是上等的名貴樹種。在民間,樹身可雕成彌勒菩薩、觀音娘娘,坐在寺廟笑迎四方香客。水桶般粗的枝干可鋸板,制成木箱藏書藏衣,一百年也不會蟲蛀。至于雜七雜八的枝條,用來當柴燒,一點火就燃得旺旺。
大樟樹總不能這樣倒著吧,該如何處理呢?
義烏人看過之后,說道:“最大的樹根長在我們這里,俗話說,樹從根腳起,水打源頭流?!毖韵轮?,他們不能少。
浦江人站了出來,說道:“樟樹沒倒之前,最長的樹枝一直伸到我們的田地上,沒有樹枝哪來樹?”意思很明確,他們不能委屈。
諸暨人什么也不說,只是搭了一個草棚,日夜看管。義烏人和浦江人一想不對,萬一諸暨人先下手為強,把樟樹“獨吞”了怎么辦?便時不時地出來探看一下。越國古地,歷來民風剽悍,動不動就使槍弄棒,要是為了一株樹,鬧出人命案,就闖大禍了。附近幾個村的一些老年人,不免擔憂了起來。
靠近諸暨這邊,周家是響當當的大戶人家。周太公斷文識字,年輕時跑過碼頭,見過世面,如今上了年紀,在村里德高望重,說出的話能當銅錢用。樟樹一事,該由他站出來了。
三
這一天,周太公來到三叉路口,靠在樹干上,一邊撫摸著樹枝樹葉,一邊想著以前的情景:
南來北往的行人,經過這里,總要在樹下坐一會,看看四周的風景,養養力再繼續趕路。周邊的村民忙完一場農活,鋤頭、犁耙一放便過來歇息,他們操著不同的口音,說著新鮮事,相互間分享著諸暨燒酒、義烏蜜棗、浦江麥餅,親如一家人。
如今,路人匆匆而過,不再停步。村民各干各的活,不再聚坐閑談。百鳥飛走了,一片冷清清。三縣田地接壤,雞犬相聞,理應彼此走動來往,互通信息??諘缰?,前不巴村后不著店,沒有一個歇腳的場所,又如何是好呢?
這時,天下起了小雨,一個婦人戴著紙傘從面前走過??粗h去的傘影,周太公忽然神情一振,想到辦法了!
第二天一早,周太公吩咐兒孫,去喊義烏、浦江幾個村的頭人,以及本村的幾個場面人物,過來坐一坐??腿艘坏?,又叫幾房兒媳泡上茶,端出瓜子、麻糍干,像模像樣地招待。大家心里明白,召集攏來,肯定是為樟樹的事。明白歸明白,太公的肚里盤算誰也猜不透。大約過去了一個時辰,周太公才坐了下來,開口道:
“古老傳下來,傘是移動的亭,亭是固定的傘。原來的樟樹就是一把傘,現在我們讓它變成一座亭,供勞作之人歇腳乘涼,過往路人躲風避雨。修橋鋪路造涼亭是善舉,望各位出手相助?!?/span>
四
周太公言語不多,意思大家都懂,就是賣掉樟樹造涼亭。這下,諸暨村里的幾個人不高興了。樹倒在諸暨這一邊,搗臼麥磨,坐著為大,怎能沒一點好處呢?不過,既然太公定下了,他們也只好點頭同意。原擔心諸暨人“獨吞”,現成了三縣“公用”,義烏、浦江人臉上露出了笑,夸周太公明大義,贊諸暨人顧大局。
浦江人說:“涼亭造得寬敞一些,樹不夠我們山上去砟?!?/span>
義烏人說:“涼亭造得新特一些,磚瓦不夠我們運來?!?/span>
人心齊,做事順,僅三個多月時間,涼亭就建成了。使人感興趣的是,別的涼亭是單間直通,這涼亭卻呈“人”字形,也就是說,由三座涼亭合并而成,亭路相連,宛若三只手緊緊拉在一起。坐在亭內,爽氣中央滿,清風四面來,臨窗可觀田景山色,出東北、東南、西南三門,可直達三縣縣城。人們送客,一路過來,在涼亭道別。
給涼亭取一個什么名字呢?
根據周太公的提議,在各自的門額上,分別寫著“諸暨亭”“義烏亭”“浦江亭”。以縣名作為亭名,對陌生過客來說,是指道引路的標識,對三縣民眾來說,是團結友好、和睦相處的象征。
作者簡介:
徐志光,浙江諸暨人,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。1983年開始,注重民間文學的收集、整理,參與編輯《中國民間文學集成·諸暨縣故事卷》《諸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叢書·民間文學》,獨立編著《木囡婿》《諸暨山水》《能工巧匠》《諸暨風物故事》等。